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提案

市政协七届四次会议重要提案内容摘报

发布日期:2019-06-03 16:08
字体:【    】 打印

 

一、经济建设方面

(一)城环委委员小组:关于加强乡旅民宿业态的建议(101号)

提案缘由:

当前我市乡村旅游亟待转型升级,其主要表现为:1.乡旅景区同质性高,特色不明显;2.乡旅点带动乏力,客栈民宿发展滞后;3.乡旅民宿缺乏示范,农户参与度不高;4.营销策划不够,乡旅产品亟待开发。

提案建议:

1.顺应市场需求,发展特色民宿。民宿既是顺应休闲时代的新兴休闲产品,满足了都市人回归田园的需求,同时也是一项富民产业。随着国家带薪休假制度的逐步落实,越来越多的游客热衷于自驾游,更多的人愿意停下脚步,游走在山野乡村,体验慢生活。因此,发展民宿不仅是我市乡村旅游的需要,更是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新业态和新的增长点。

2.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民宿。我市拥有许多国家4A5A级景区,是四川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条件较好地区之一。依托景区、农业园区、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一定数量的精品高端民宿刻不容缓。建议相关部门紧紧围绕《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按照国家级乡村旅游民宿标准,积极倡导,多维度支持民宿客栈发展。一是制定民宿建设详细规划。建议由市文旅部门牵头,组织发改、自然资源、住建、农业、环保等职能部门,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和旅游资源实际,筛选村落、农户,瞄准中高端市场,高标准高起点规划设计。坚持科学适度开发的原则,不搞摊大饼式大开大建,杜绝对生态环境和乡土资源的毁坏,防止村村动土、户户造屋的城市化倾向。严格把关审批,防止民宿建设中出现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二是制定民宿建设行动方案。根据实际情况把任务分解到镇、村,把目标落实到户,不搞“一刀切”以游客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区域内群众的生活质量为核心,强化服务游客的基本功能,逐一细化生活服务设施。注意把握国家、省级层面相关支持发展政策,丰富我市民宿产品,注入绵阳文化内涵,以适应多层次消费需求,真正打造“一村一品味,一户一特色,村村户户不一样”乡村旅游精品民宿。

3.拓宽投融资渠道,发展民宿新业态。一是放开民宿市场。积极研究对策,打破民宿建设资金匮乏瓶颈。要有一定的财政引导资金投入,率先做优环境。主要用于乡村绿化保洁、景区园区的交通要道、污水处理管网、大型停车场、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公厕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引导带动民间资本,按照规划要求投资单体民宿硬件设施的改造、新建,引导并撬动社会工商资本投入乡村旅游产业产品的开发。二是出台扶持民宿政策。相关部门要制定出台支持乡旅、扶持民宿的政策和实施办法,动员各方力量加速建设民宿。探索以扶贫资金入股参与乡旅开发,帮助贫困群众就业;探索以乡旅资源入股参与乡旅开发,让群众从乡旅业发展中获得稳定收益。三是创新理念推进民宿建设。在原宅基地产权明晰归属原住户的前提下,放开民宿经营,搞活民宿经营市场,吸纳多方资本,允许租赁、转让。加快设计,简化报批,抓紧施工,用景观的概念来建设新农村,用旅游的理念来经营农舍,把乡村废弃院落、闲置民居进行创意翻建,精琢出新,建成具有乡村韵味的民宿酒店,实现乡旅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民宿建设将促进产业融合,把第三产业引入农村,让农民从务农变成农商并举,吸引农民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既能有效破解乡旅民宿建设资金难题,还能或多或少提供就业岗位,帮助农民和回乡大学生就近创业就业,实现乡旅的综合带动效应,提升乡旅的总体效益。

4.借力“互联网+”,加快开发应用乡旅民宿在线。建议建设中国科技城绵阳在线乡村旅游网,搭建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开发应用APP手机客户端。所有市内星级酒店和民宿客栈的标准、价位网上能预览预定,所有酒店、民宿客栈服务网上能在线咨询,所有乡旅产品网上能预报跟踪。充分发挥自媒体功能,快速高效地宣传我市的乡村旅游产品,扩大我市乡村旅游的影响。

(二)九三学社绵阳市委:关于建设火车站立体高效站前广场的建议(136号)

提案缘由:

火车站及站前广场作为城市的第一窗口对城市形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火车站及站前广场是城市防灾减灾的基本疏散空间之一,也是城市交通及治安工作中的重点内容。科学合理的站前广场空间规划建设能够为旅客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服务,提高旅客的换乘效率,并促进人流及车流的快速疏散。火车站及站前广场的建设、管理、运营体现了城市的公共管理水平,也对城市形象起到决定性影响。

但是目前,我市火车站站前广场,存在较大局限性,严重制约着我市作为中国唯一的科技城、西部现代化强市的建设发展需求:

1.站前广场科学化、现代化水平滞后影响城市形象。火车站位于涪城区,地处绵阳最重要的临园干道上,建设规划均属传统平面枢纽,建设年数已久,现代化、科技化水平滞后,对应的设施设备严重老化,与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的城市定位严重不匹配。站前广场是人们出行、旅客中转的重点区域,是一个车辆、行人聚集、中转的地方,既是交通枢纽又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第一窗口,科技城的特点和优势在站前广场上基本没有体现,势必对城市形象提升打下大大折扣。

2.站前广场交通疏导效率无法适应人车流量需求。随着成绵一体化进程推进,站前广场人车流量日益增加,现有的人车疏导方案和效率低下,站前广场已经成为绵阳城区的一大堵点。虽然相关部门在不断努力优化火车站前广场交通引导方案,但治标不治本,远不能跟上目前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快速增长的汽车和不断增长的客流量,对站前广场形成巨大挑战。

3.站前广场的容纳能力和多元化功能有待提升

纵观古今中外,城市发展中火车站通常都会作为城市综合体进行规划建设。火车站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交通枢纽的单一建筑功能,往往涵盖了商业、文化、娱乐等功能在内的城市综合体,涉及到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成绵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绵阳经济快速发展,商务活动、旅行需求越来越多。动车已实现公交化,绵阳到成都动车平均18分钟一趟,对于进、出站的各类交通工具之间换乘频率越来越高,停车位的需求、无缝衔接换乘的需求越来越急迫、越来越大。目前站前广场上的车辆容纳能力、人流容纳能力都非常有限,已经不能满足商务活动和市民的出行需求。

提案建议:

1.立足长远,重新科学规划建设立体化的站前广场

将站前广场的容纳力、多元功能提升应纳入我市重要民生工程。创新设计理念,提高科技含量,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交通安全性和通畅性为前提,把站前广场建设同车站的整体建设相结合规划建设立体化的站前广场。充分考虑地上、地下空间布局和各种交通方式,科学合理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做到车辆各行其道、人车分离、交通顺畅,彻底解决目前火车站前拥堵不畅的问题,提升城市形象。

2.构建无缝衔接、零距离换乘的交通系统

站前广场的交通组织是广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效的交通组织可以保障旅客达到“零距离换乘”,旅客直接进出火车站,是交通组织的关键之处。绵阳的轻轨建设即将进行,火车站前有一轻轨站,可考虑与站前广场一起规划,并对车站候车室进行改造,做到无缝连接,彻底改变旅客进出站都要走楼梯的局面,方便旅客,提高通行速度,实现客流量高效率集散。

3.合理分流,提升站前广场城市名片效应

站前广场是火车站向城市其他功能区过渡的重要平台,是人流与车流集散的重要空间场所,是多种交通方式换乘及城市防灾减灾的重要空间。合理设置火车站前广场的车辆进出口,充分利用将广场下面、临园路西段和花园路交汇处地下空间,增加停车场、停车位的数量。将行车线路和疏导方案优化设置成单循环,提高车辆、行人、公共交通的通行速度,保障车流和人流顺畅、安全地集散。

(三)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委员小组:关于全市统筹举办农民丰收节的建议(341号)

提案缘由:

“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既顺应了亿万农民的期盼,又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展示乡村振兴成果提供了平台。作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的首倡地之一,绵阳积极办好农民丰收节,有利于展示我市农民的伟大创造,有利于展现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有利于凝聚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对我市2018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举办情况的调研显示,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

1.思想认识不足,办会水平偏低。2018年,我市没有举办市级层面庆祝活动,9个县市区中有3个县没有开展相关活动。全市各级各类庆祝活动达30余个,其中只有三台、江油、游仙、盐亭、平武等县级节会活动有一定影响力,但都因为宣传不够、组织乏力等原因,总体层次不高、辐射不广、影响不大。从各县情况看,一些地方对“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没有充分履行“政府引导”的职责。特别是首届节庆活动,各地的机制体制还没建立健全,政府作用不同程度的缺位直接限制了活动的整体水平和效果。同时,在节会的设计、组织、动员、宣传、后勤保障等方面都还存在较为明显的欠缺。

2.活动形式单一,农民参与欠缺。从整体上来看,2018年绵阳各地“农民丰收节”活动形式大于内容,且大都是“土特产展销+歌舞+表彰”模式,未能与绵阳本地实际、特色优势、传统文化、乡村振兴战略等有效结合。形式单一、内涵薄弱、定位模糊,且持续时间短、影响范围小,难以充分调动大多数普通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难以持续激发农民的身份自信、文化自信、情感自信。

3.筹备步调不一,品牌塑造乏力。全市没有对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进行统筹安排部署,没有市级统筹机构,没有先行开展调查研究酝酿思路、凝聚合力、统一步调。从去年我市丰收节庆祝活动实际开展情况来看,各地各打各牌、各出各招,组织散乱,资源分散,缺乏事前造势预热、事中宣传监督,事后总结提炼,最终没能很好地推出“绵阳亮点”、形成“绵阳品牌”。

提案建议:

1.深化思想认识,汇聚多方资源。绵阳作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的首倡地之一,理应积极做好节庆活动宣传组织推广活动,把办好农民丰收节、发出农民声音、讲好农村故事作为绵阳的城市新名片。一是设立组织机构。成立市级农民丰收节统筹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任组长,市农业农村局局长任副组长,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旅局、市文明办、市公安局、市林业局、市税务局、市财政局等单位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农村局,固定日常工作人员2-3名,负责全市“中国农民丰收节”的统筹规划、组织实施、督查考核。二是争取承办全国最高级别的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2019年,积极争取国家农业农村部、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将绵阳作为全国、全省节庆活动的主会场或分会场。三是探索政府、企业、协会等多种方式举办节庆活动,更广泛地调动社会力量,撬动社会资本。四是组织专家学者撰写“中国农民丰收节”诞生、发展系列文章和丛书,记录我市在“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过程中的突出贡献,并在高规格媒体上发表出版,主动为我市“中国农民丰收节·实践倡导地”正名。五是在三台县树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实践倡导地”大型标牌,并在2019年绵阳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中大力宣传绵阳“中国农民丰收节·实践倡导地”的地位。

2.注重“三个结合”,打响绵阳特色。一是与旅游相结合。鼓励城乡互动,促进资源互通,倡导互惠共赢,让更多的市民进入农村、了解农村,促进全市乡村旅游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二是与文化相结合。在节庆活动策划中,突出绵阳本土文化元素,在嫘祖文化、大禹文化、李白文化等内涵挖掘上做实做深做透,使之成为弘扬传统农耕文化、丰富农民精神世界的高平台、主场地。三是与商品营销相结合。以“丰收”为要义的节庆活动要充分考虑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市场效果,要鼓励农民广泛开展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关的活动。建议通过农民丰收节的举办恢复绵阳秋季交易会,以农村优质、绿色的农特产品为主,更好地宣传、推介“绵阳制造”特色品牌,助推农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

3.坚持“一主多点”,推出绵阳方案。“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明确以“庆祝丰收、弘扬文化、振兴乡村”为宗旨。要充分认识到办好农民丰收节对宣传农村新风尚、宏扬农村正能量、构建乡风新文明、展示农业新成就的重大意义。在办会思路上,要坚持“一主多点”:“一主”就是要办好市级“主会场”,“多点”就是以县、镇、村行政单位和企事业单位等主体自主举办。其中,“主场”由市政府主办、各地轮办,承办地选择采用申报制。一是结合“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坚持活动重心下沉到县乡村,将活动总体安排为“1+5+N”,即1个主会场,5个分会场,若干系列活动。二是将农民丰收节节庆活动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建议市级财政预算不少于150万元,用于对“一主多点”举办地给予适当引导补助。三是节会时间以1-2周为宜。以2018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分会场都江堰市为例,前后时间长达半月之久,显著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委联委委员小组:关于推动我市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建议(68号)

提案缘由:

省委关于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推动全省区域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天府旅游名县进行考评,加大对发展成效显著县(市、区)的奖励激励,推动县域经济差异化、特色化、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也存在特色不突出,业态单一,品牌影响力低,服务不优等问题。

 1.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规划意识,旅游项目建设缺乏特色。乡村旅游经营户普遍缺乏规划先行的意识,没有长远的发展目标,在景观打造、设施建设、自然环境利用等方面,没有对自身优势进行研究分析,不善于扬长补短,边看边干,别人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或者是边想边干,开发经营过程中无鲜明的主题,乡村旅游项目建设趋同性严重。

2、缺乏对市场需求的精准定位,业态单一。我市乡村旅游项目大部分都还停留在吃饭、采摘、观光老三套,游客前来游玩毫无新意,对老游客难以发展为回头客,对新游客也缺乏吸引力。“吃”和酒店、餐馆的菜差不多,没有体现农家菜的特色;缺少对农村文化的深入挖掘,缺少对游客消费能力、出游方式、游玩需求、行为习惯等的分析,仅仅满足于日常都市人的休息和工作之余的休闲与放松,缺乏对市场需求的精准定位和对游客需要的深度调查。

3、硬件设施不完善,软件人才匮乏。我市乡村旅游点道路建设、旅游标识系统、环境卫生、给排水及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建设相对薄弱,服务功能欠缺。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以本地及周边村民为主,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整体素质偏低,普遍缺少健全的规章管理制度,管理不规范,卫生习惯差,接待服务质量低,游客满意度不高。从全市层面来看,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素质的乡村旅游企业管理人才和优秀旅游服务人员十分缺乏,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营销推广人才严重不足。

提案建议:

1、规划引领,政策支持,统筹推进产业发展。一是编制《绵阳市全域旅游规划》。进一步优化点线面空间布局,引导业态错位发展。修编完善乡村旅游重点区块规划,实现多规融合,多图合一,着力推进特色区块和集聚片区建设。二是尽快研究出台全市支持乡村旅游业发展政策,涉及资金、用地、项目规划建设等,使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建设有章可循。

    2、准确定位,深挖文化,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立足旅游供给侧改革,满足游客需要。从让游客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阅历、感受美丽新村、体验异地文化等方面、深入挖掘乡村文化,针对我市乡村节庆、农作方式、趣闻传说等深层次、多方位的开发设计适销对路、具有乡村特色的产品,满足游客从少儿活动到老年人活动,让各个群体、各个年龄都能参与。让游客到乡村旅游既能了解民情风俗,也能观赏土产、果树、小溪、小桥,还能了解它们故事,体验到返璞归真和乡野的乐趣。开发如:游居、野行、诗意栖居、第二居所等旅游产品,建设乡村旅游新业态,推动乡村旅游内容丰富化、形式多元化。

   3、加强软硬件建设,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一是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基础设施,整合部门惠农资金,用于乡村旅游重大项目及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开发机制,推动民间资本、产业基金、金融资金等开发乡村旅游。加快推进道路、生态停车场及旅游公共标识等公共服务设施改造升级。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完善服务功能,改善旅游环境。二是突出品牌建设,提升旅游影响力。树立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组织评选表彰一批最佳导游、最佳农家乐、最佳乡村旅游示范点等行业先进典型。将乡村旅游纳入绵阳旅游形象推广营销体系,大力打造绵阳独有的乡村旅游品牌,加大宣传促销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不断提高绵阳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三是强化人才建设,提升服务品质。相关部门、乡镇及时上报人才需求计划,每年招录一定数量旅游专业的公务员、大学生村官等,充实旅游人才队伍。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力度,围绕急需人才,实行定向式、订单式培养。定期举办旅游人才培训班,加大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灵活举办各类讲座,突出实效性和针对性,做到通过培训听的懂、学的会、能操作。三是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准和经营管理水平,重点强化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法治观念,提升乡村旅游管理水平,促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五)三台委员小组:关于支持绵阳经开区与三台县合作共建绵阳科技城集中区发展区南区的建议(96号)

提案缘由: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作出的“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健全城乡统筹、区域协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推动各区域共同繁荣发展、同步全面小康”的指示要求,根据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市委七届五次全会精神,推动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市委“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发展战略落地落实,拟在绵阳主城区以南、三台县域以北涪江流域平原河谷片区规划建设绵阳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南区,采取由绵阳经开发与三台县合作共建的方式实施,以此推动绵阳经开区加快建设西部先进制造业示范区,推动三台加速构建绵阳南翼骨干支撑

一、合作共建背景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市委作出了“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加快建设四川省经济副中心和西部经济强市”的重大战略定位,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紧紧抓住重大项目尤其是工业项目不放。目前,绵阳已经招引落地了一大批重大工业项目,未来还将持续招引重大工业项目入驻,形成持续不断的强劲支撑力。随着绵阳科技城建设的加快推进,绵阳主城区目前已无集中成片、较大规模的工业用地,需要从战略上谋划绵阳工业承接新空间。同时,绵阳经开区建区18年来,已逐步发展为绵阳城市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开区要建设西部先进制造业示范区,尤为紧迫的是要积极拓展工业承载新空间。另一方面,三台作为绵阳人口最多的县(市、区),长期以来,工业基础差、实力不强,三台要实现转型跨越,必须要有重大工业项目支撑。市委七届五次全会把三台加快发展提升到全市“一核两翼、三区协同”重要战略高度来谋划,三台更加需要把区位优势突出的北部区域加速融入绵阳科技城,集中优势资源精准发力,打造先行发展试验区域,引领三台高质量、超常规发展。绵阳市区以南、三台县域以北的涪江流域平原河谷地区,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土地利用条件优越,该区域地处绵阳主城区下游,主要由涪江冲击坝区组成,地势连片、平坦,是大规模发展工业的理想之地。为此,在这一区域采取合作共建模式规划建设工业园区,有利于拓展绵阳重大工业项目集中承载空间,扩张绵阳经开区开发建设区域,有利于助推三台北部片区快速深度融入绵阳主城区,有利于发挥区域联动发展体制机制优势,打造绵阳南翼产业承载新高地,培育绵阳平原河谷片区超常规、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二、合作共建定位及目标

(一)规划范围:在现有经开区规划范围的基础上,深化拓展南向新空间,将三台县永明镇部分范围和三台工业园区芦溪工业集中区,统筹纳入合作共建绵阳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南区,采取绵阳经开区与三台县共建共管方式开展深度合作,充分利用该区域交通区位优势、承接空间优势及产业发展基础,布局重大产业项目,打造绵阳重点后备工业空间,培育绵阳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促进两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合作区域北临经开区现有区域南端,南将芦溪工业集中区整体纳入,东以绵遂高速为界,西接涪江沿岸。

(二)建设规模:合作共建园区总体规划约50平方公里,其中首期重点发展紧临经开区片区和芦溪工业集中区约20平方公里,后期发展花园镇及永明镇其他区域30平方公里。

(三)产业布局:结合绵阳现有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形成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提升、企业集聚、模式创新、错位发展的产业新格局。突出工业主导地位,以承接科技城重大先进制造项目为抓手,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食品大健康、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

(四)主要目标:按照“一年起点、三年成型、五年见效、十年建成”的总体目标。2019年完成产业园区组织构架,组建投资园区运营公司,开展园区规划、环评等基础工作;2020年启动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及征地拆迁,并同步开展招商引资工作;2022年产业园区初具规模,新招引重点产业项目10户以上,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2025年产业园区新入驻产业项目累计达到50户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2029年新入驻产业项目累计达到100户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产业、人口集聚水平大幅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实现高质量、超常规发展。

三、支持绵阳经开区与三台县合作共建绵阳科技城集中区发展区南区的建议

(一)高起点编制合作共建园区规划。把合作共建绵阳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南区作为实施“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发展战略的先行试点和有力抓手,把承接重大工业项目、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主攻方向,把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作为奋斗目标,结合我市经济基础、产业特点、资源环境等条件,立足绵阳科技城产业发展需要,依据“多规合一”要求,高起点编制产业园区发展建设规划,确定发展方向、区域布局和产业定位等。将合作共建园区纳入科技城规划范围,统筹编制合作共建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公共服务规划、承接平台规划及各片区、板块之间快速通道与基础设施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

(二)加大合作共建园区资金扶持力度。市财政、经开区、三台县按比例出资组建投资开发公司,推进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产业集聚和企业创新。同时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效用,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通过资产打包向金融机构融资贷款,放大园区开发资金量。探索以政府投入资金为基础,引入社会资本,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市场化运作参与园区项目建设运营以及园区优质项目股权投资,实现资本滚动发展。市财政积极争取省财政发行地方专项债用于园区开发建设运营。

(三)加强合作共建园区用地保障力度。调整优化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将园区纳入科技城土地利用规划和建设用地指标单列计划,予以统筹保障。市政府对园区土地指标实行市级统筹支持,给予重点倾斜,保证园区项目建设用地需求。落实项目投资强度、产出密度、税收强度刚性指标要求,科学匹配项目用地规模,争取首批安排规划指标不低于5000亩,年度利用指标不低于2000亩。

(四)深化合作共建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市政府授权并制定合作共建工业园区行政审批及经济管理权限封闭运行改革试点方案。将绵阳市与产业园发展相关的管理权限,依法授权或委托产业园区管理机构实施,形成“一门受理、一次办好”行政运行机制。在园区总体规划指导下,由经开区管委会全权负责项目审批准入、土地供应、税收、优惠政策执行及各类投资项目报规报建手续办理等所有行政审批事项。支持产业园创新行政审批方式,缩短行政审批时限,在园区规划设计、项目管理、基础设施配套、土地开发、增值服务等方面自主运营。

(五)全市招引项目向合作共建园区倾斜。把合作共建园区作为绵阳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作为绵阳承接重大产业项目的主阵地,建立绵阳经开区、三台县招商项目信息平台共享交流机制,实现招商资源、渠道和项目信息同步共享,并将园区招商引资纳入市投资促进局重点招商推荐工作统筹,统筹推进市、县(区)两级有序招商。通过以商招商、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组团招商等多种形式招大引强,重点引进自主创新能力强、对产业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骨干龙头企业,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的聚集效应。建立招商项目“手续代办、进度月报、跟踪服务”制度,积极协调解决问题,强力推进项目落地。

(六)致公党绵阳市工委:关于加快实施引清济芙工程,切实改善芙蓉溪水环境的建议(132号)

提案缘由:

芙蓉溪季节性缺水问题突出,水质日益恶劣,生态补水将成为常态,目前的生态补水方式存在种种问题,需要加快实施“引清济芙”项目,即扩建清洁沟水库对芙蓉溪进行生态补水。

一、“引清济芙”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背景

芙蓉溪为季节性河流,每年11月至次年4月间,径流小于河道生态流量,最枯时,个别河段可断流。近年来,由于工农业大量抽取水,地下水位下降,导致芙蓉溪水量日益减少,自净能力降低,加上污染源的较多,“一少一多”叠加作用下,水质越来越差。尤其是枯水季节,忠兴场镇以下40余公里的河道常年Ⅳ类、Ⅴ类水质,甚至达到劣Ⅴ类水质,已严重影响芙蓉溪生态环境及两岸农业用水安全,沿岸10万余名群众饮水安全也成为突出问题。

为解决芙蓉溪水环境问题,20144月,绵阳市委办、市政府办联合印发了《芙蓉溪水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目前对芙蓉溪进行生态补水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解决:一是通过江油境内的武引总干渠冯家桥泄洪闸放水,在江油贯山境内汇入芙蓉溪最上游的杜家河,缺点是沿途耗损大,战线长,时间长,成本高;二是通过长河堰从沉抗水库进行补水,缺点是仅仅解决了芙蓉溪下游14.4公里的水质问题。综合各方面因素和方案比较,“引清济芙”项目是最优方案,同年绵阳市水务印发《绵阳市芙蓉溪水环境综合整治水利规划报告咨询意见》,明确提出对清洁沟水库进行扩建,通过清洁沟水库向芙蓉溪进行生态补水,保持芙蓉溪枯季的生态流量,达到逐步恢复芙蓉溪水自净能力的目标。

(二)项目进展

“引清济芙”项目共包括以下三大部分:

1、武引涪梓干渠向清洁沟水库冲水的联通工程。项目位于太平镇佛祖村和忠兴镇双龙村,建设内容为新建引水隧洞1座,长675米,建设引水明渠合计904米,设计引水流量3.47立方米每秒。该项目从2016年开始实施,2017年全线贯通,实现了涪梓干渠向清洁沟水库冲水。

2、清洁沟水库扩建工程。清洁沟水库的库容为138万方,扩建后总库容为920余万方,大坝坝高41.5米,每年可通过武引涪梓干渠向清洁沟水库冲水的联通工程充蓄水3次,可为芙蓉溪生态补水1059万方,工程匡算总投资1.8亿元。

目前,项目可研正在报批中,其中,可研报告技术审查初稿已经通过四川省水利厅审查,环保、水土保持、地质灾害和征地搬迁等四个专题报告已经编制完成并通过审查,相关部门专题审批预计在6月上中旬完成。下一步主要是报省水利厅完成正式技术方案审批,报市发改委完成可研立项等工作,如立项顺利,建设用地指标落实,2019年初项目即可开工建设。

3、清洁沟水库到芙蓉溪的连通工程。工程起点为水库溢洪道尾水渠尾端,终点为与芙蓉溪的汇入口,建设总长度2.41公里的过水通道,同时建设芙蓉溪生态堤防2.2公里,工程匡算总投资近1.2亿元。目前,该项目已经纳入了全省水系联通项目库,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通过了绵阳市水务局的技术审查,正在编制环保、水土保持等专题报告,预计2019年可立项成功。

二、主要问题和困难

目前,“引清济芙”项目推进的困难主要集中在清洁沟水库的扩建上,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项目规划衔接问题。清洁沟水库扩建工程早在武引一期工程最初的规划中,就已作为一个中型囤蓄水库进行了规划,但后面由于资金问题而取消。虽然该项目先后列入了《西南五省重点水源规划》、《全国抗旱规划“十三五”实施方案(2017-2020)》、《绵阳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水利部门的相关规划,但项目区还涉发改部门的区域发展规划、国土部门的用地规划、交通部门的交通规划等相关规划,各类规划之间未能有效沟通衔接,导致项目审批难度加大,推进缓慢。

(二)项目用地指标问题。根据已经编制完成的《清洁沟水库扩建工程可行性阶段建设征地搬迁安置规划报告》,清洁沟水库扩建需要占用土地面积960.39亩,其中耕地367.37亩,园地32.7亩,林地499.92亩,其他用地60.4亩。但由于在上一轮土地利用调整中,未考虑水库扩建用地指标,影响项目落地实施。同时,对水库综合开发利用和当地招商引资产生消极影响。这也是未来对库区周边进行区域性开发面临的一大问题,目前的招商引资过程中,已有客商提出了对用地性质、规划调整等方面的担心。

(三)项目立项审批问题。原本该项目建设资金已列入的全省抗旱规划,但由于水利资金大比例用于脱贫攻坚,全国抗旱规划暂缓实施,现在只有重新通过水库建设这一新的途径来争取建设资金,过程较为缓慢。省水利厅也正是在中央资金未落实的情况下,决定暂缓批复项目技术审查正式意见。

(四)项目建设资金问题。根据已经完成的《清洁沟水库扩建工程可行性阶段建设征地搬迁安置规划报告》,征地搬迁总人口78人,各类结构房屋面积近7500平方米,安置总费用5700余万元。根据相关政策,征地移民资金只能通过地方自筹资金解决,无法争取中央或省财政资金,也不能通过银行贷款解决,资金筹措压力大。

三、建议

(一)坚持长远发展、综合开发,突出绿色发展理念,提前做好统筹规划。目前清洁沟水库周边生态环境较好,没有工业项目,人口密度也不大,交通问题解决后离城区也不远,水库扩建工程完成后,丰富水资源必然会带来旅游开发等多种综合效益,会给当地和周边带来很多商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如何开发的问题上,应提前谋划做好区域综合发展规划,统筹各方面资源,避免各种规划之间冲突和项目重复建设。尤其保护好这里的绿水青山,在项目引进上可着眼全局和长远,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二)部门协同配合,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清洁沟水库扩建工作涉及自然资源和规划、交通、发改、水利等多个部门,需要加强统筹协调,聚集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来解决项目中存在的各种困难。一是要协调解决项目规划和用地等方面的问题,建议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游仙区加大对上争取力度,通过重大水利基础设施、重大民生工程等专项建设争取上级的用地调整,解决项目建设用地和规划方面的问题;二是争取项目早日批复,建议市水利、发改部门以及游仙区加强协调和对上争取力度,在抗旱规划暂停实施的情况下,通过争取水库建设、河湖联通等项目资金,争取项目早日批复。

(三)积极向上争取,多渠道解决项目建设资金。一是积极向国家、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二是市、区两级政府按一定比例将搬迁资金列入财政专项资金,分年度解决。三是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开发,尝试通过拍卖扩建后的项目经营权,引进社会资本予以解决。

(四)建立市区统筹、上下联动,共建生态补水常态机制。一是芙蓉溪在枯水季节进行生态补水已是一种常态,建议开展地方立法调研,将芙蓉溪生态补水变成一种制度,而不再需要每次补水都通过协调和靠下达行政命令来解决。二是芙蓉溪作为全市人民共享的一条水系,建议生态补水费用由市人民政府和游仙区人民政府共同承担,按一定比例列入每年的市区两级财政预算。

二、政治建设方面

(六)廖艺徽委员:关于重在落实发展民营经济政策措施的建议(26号)

提案缘由: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高度关注民营企业,党的十九大将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两个毫不动摇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方针政策确定下来。去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民营经济再次扬帆启航指明了方向,四川省、绵阳市也先后召开了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表彰了优秀民营企业家和民营企业,制定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今年21日,市委办、市府办又印发了贯彻落实促进民营经济有关政策措施分工方案的通知,将政策措施落实到责任单位,并规定了完成时限。这一切给民营企业带来了阵阵春风。

但是,在绵阳市民营企业中,反向不是那么强烈,有剃头匠的挑子——一头热的感觉,主要表现在:

一、信心不足。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不少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但仍存在一些影响政策措施执行落实的问题,民营企业政策获得感不强,没有感受到政策带来的好处。尽管上面政策好,叫得响,还是有种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感觉 。春节前,一些企业年报不理想,员工辞职、辞退员工较多,面对诸多困难和压力,民营企业发展的信心受影响。

二、观望态度。还没落地这主要由于信息不对称、条块分割、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信任度不高、认可度低,最终表现为政策不落实。企业对政府出台的鼓励政策不闻不问,认为解决不了具体问题,政府执行部门,对政策不作解读,不根据企业的特殊情况分析、剖析。行业条条和企业所在地的块块之间沟通协调有较多障碍,往往是条条出政策,块块无具体实施办法,其结果是空对空。比如,企业的提升贷融资政策,市政府非常有力,但申报起来却很难。

在这种情况下,民营企业只有走一步看一步。不敢轻易投资、不敢轻易扩大生产,持观望态度,摸着石头过河。

三、以前政策没有落实到位。以前,绵阳也曾经出台过发展民营经济36条等政策,但是真正落实的非常少。政府、部门不按政策办事,不按规矩出牌,不讲信用,失信于民企,伤了民企的心。这种现象的惯性导致发展民营经济羁绊不是一下子能够纠正,还有个过程。

基于这种情况,特提出落实民营经济政策措施如下建议:

一、探索谁出政策谁兑现模式。对各级各部门制定的政策措施实施责任倒逼,杜绝推诿扯皮。同时,根据绵阳民营经济发展实际,系统梳理各项涉企政策措施,遵循可操作、可量化、可督导的原则,重点围绕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清理规范涉企收费、破解融资难题等方面精准施策,减少惠企措施前置条件,细化分解具体措施,定人定责,解决好落实难的问题。不是简单地发发文件,请领导讲话,坚决杜绝走过场。

二、将民营经济政策落实工作作为对区()和市级部门年度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完善考核体系和政府守信践诺、失信追责机制;理直气壮地地下硬指标、硬任务,内部有考核,社会看得见,民企有感受。

三、防止政策踏空市委书记刘超在民营经济大会上已经作了要求:相关部门制定落实《实施意见》的配套方案,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必须对标高线,不管用的不写、无法落地的不写,直击痛点、直达病灶,上硬菜干货、出真金白银。各个部门要迅速不折不扣地拿出认真落实绵阳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33条政策。现在全国、全省都为发展民营经济出台了优惠政策,绵阳的各个部门不要坐失良机,拿出敢为人先、壮士断腕的气魄,拿出落实政策的实施细则、有效措施。尤其是全面落实税收优惠、社保降费、税费缓缴等措施,清理规范涉企收费,确保企业实际税费实质性下降……”

四、发展民营经济法制化。司法部前不久出台了《关于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的意见》,从4个方面提出20项具体措施,一是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二是全面清理不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三是健全充分听取民营企业意见的立法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为民企公平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绵阳的司法部门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全面推行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细化、量化行政处罚标准,坚决摒除随意检查、多重检查、重复处罚等执法歧视行为;对民营企业投诉举报的乱执法、随意执法问题,必须及时查处,做到有错必究,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问责。同时,尽快将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法制化,通过地方立法,来保证民营经济正常地、可持续性发展。

五、市政务服务中心加挂绵阳市民营经济服务中心牌子。给民营经济提供直通车、快速道,少跑路、少绕圈,提高政策精准辅导能力,为民营经济接件代办涉企事宜。要采取坚决举措,打通一揽子支持保障政策措施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确保见到实效。

六、搞好追踪和监督。建立政策落实督查机制,强化监督执纪,实现督查考核硬性约束。加强对支持保障政策措施的梳理、评估和完善,加大对落地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各有关部门都要履行好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职能职责。责任单位一把手公开监督电话,发现问题,立即督办改进。

七、建立民企联系制。各级政府、各个部门要建立联系民企,责任到人。责任人对负责的联系民营企业一对一联系,了解联系企业的发展情况,倾听他们的意见,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甘当民企的孺子牛。对认真负责,出了成效的人要给予重奖,对漠不关心,敷衍了事的人要追究责任。

(八)游仙委员小组:关于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优化营商环境的建议(4号)

提案缘由: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20185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企业开办时间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减一半以上,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近年来,绵阳市委、市政府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在优化政务服务流程、优化营商环境上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和先进地区相比,绵阳市行政审批还存在审批周期较长、效率不高等问题。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绵阳市行政审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周期较长,效率不高。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是行政审批权限下放难。作为市辖区,规划、国土、建设、城建管理方面无权限或权限不完整,在建设项目审批落地方面受到限制,在项目审批上只能预审,涉及国土、环保等方面的审批需市级部门审批,等待批复耗时长。

二是省市区政务服务网络平台整合不到位,信息共享难。政务中心大厅有各种各样的专网,形成了道道玻璃墙,严重影响数据互联互通,区一级政务大厅在办理业务时,面临“多套系统、多个流程、反复登录、重复录入”问题,严重制约了审批效率的提升。

三是中介组织评估时间长,地方政府管理难。中介组织前期评估评审时间过长,而管理不到位,致使企业和地方总体感觉审批时间过长。例如,负责环评中介机构即环保编制在绵分支机构评估的资质认可、年审均在生态资源部,地方政府没有管理权限,这使得环保编制的资质认可、年审时间周期很长。

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优化营商环境的建议:

一是权限一放到底。推行市区同权有计划的下放一批市级经济管理和相关行政管理权限。将能够下放的经济管理权限,依法下放或委托市辖区实施;强化市区两级联动,健全联动服务机制,着力减少权限瓶颈产生的消极影响。我市可以借鉴泸州市的成功做法:泸州市通过“三减”下放审批权限, “三减”是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减少和下放生产性经营活动的审批事项、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通过改革,原来的市级行政许可减少到了60项,该市江阳区实行了国土规划的权力下放,充分保障了项目建设的各项要素。

二是审批一枚印章加快成立县级行政审批局,对审批流程进行再造再梳理。参照省编办等四部门联合公布的《四川省县(市、区)行政权力指导清单》,整合县级行政权力审批部门承担的行政许可事项划入集中审批机构,实行审批集中办理,减少审批层级,破除“公章四面围墙”,让办事企业和群众不再跑多个地方办理。我市可以借鉴成都市的经验做法,成都市武侯区在2008年就成立了全国首个行政审批局,开发了网上行政审批系统,从数据资源全共享、网上审批全流程、融合服务全覆盖等方面推动政务服务智慧化建设。

三是服务一窗受理。优化政务服务大厅一站式功能,进一步推动审批服务事项进驻大厅统一办理。将部门分设的办事窗口整合为综合窗口,完善“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工作模式。审批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江苏南通如皋市的成功做法:建立工业项目投资建设审批新机制:咨询环节“帮办协办”一团队、立项环节“负面清单”一张表、中介环节“多评合一”一平台、审查环节“多图联审”一中心、许可环节“容缺审批”一通道,缩短了审批工作日。

四是事项一网通办。推进数据整合,建立大数据政务服务平台。按照“整合是原则、孤网是例外”的要求,进一步清理整合分散、独立的政务信息系统,通过网络互联、数据互通、信息互享,实现共享交换平台,破除部门的信息孤岛;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政务信息的可靠交换与安全共享,真正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企业、群众办事提供方便;提倡网上申请办理工作,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五是群众最多跑一次。全面使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向企业和群众提供统一便捷的一网式服务,完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施清单。推行合法合规的事项“马上办”,面向个人的事项“就近办”,一般事项“不见面”,复杂事项“一次办”,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申报材料齐全的原则上一次办结。需要现场踏勘、技术审查、听证论证的,实行马上响应、联合办理和限时办结。逐步推进同城同办、就近能办、异地可办。

三、社会建设方面

(九)民进绵阳市委:关于推进城市管理领域联合惩戒的建议(254号)

提案缘由:

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与广大市民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全社会十分关注。调研绵阳市发现,长期以来,造成城市管理领域违法建设、占道经营、跨门经营、油烟污染、乱贴乱画等行为屡禁不止,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违法行为人社会责任感不强、诚信缺失,而在行政管理实践中对失信行为缺乏相应的制约机制。以查处违法建设为典型案例,以往针对此类违法行为,通常是责令违法行为人限期自行拆除,处以罚款;如不自行拆除,予以强制拆除。同时,在执法过程中,受限于行政强制权力趋于不断弱化的现实,执法部门客观存在执法手段单一、威慑力不足、行政处罚执行难等问题,违法行为人主动履行行政决定的往往占少数,更多的需要依靠行政机关强制执行,这不仅降低了执法效率,更增加了行政成本,因此,要改变现状,必须创新和完善现有的行政管理机制。

一、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缺乏法律保障。

随着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现代化发展也十分迅猛,城市管理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在中国法制体系日益健全的情况下,目前城市管理所依赖的执法依据依然仅限于《行政强制法》、《行政处罚法》以及少部分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和地方指导性意见,至今都没有一部独立的城市管理法律。城管设立的最高法律依据仅仅是《行政处罚法》第16条关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规定,没有与之相配套的相关细化法规,没有专门和独立的法规,城市管理执法只能参照其他相关法律,或者自行制定地方法规,已有的各地方法规中,体系混乱,相互冲突,缺乏操作性,导致城管在执法过程中对诸多庞杂的法律无所适从。城管执法实体法立法滞后,没有统一、全面的法律规则出台,不仅不利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不利于显示城市管理执法制度规范性、协调性、权威性与正式性,这是造成城管在依法行政过程中普遍存在困难的根本原因。

(二)城市管理工作缺乏社会认同和正面宣传。

城市环境整洁卫生,城市文化丰富多样,城市生活多姿多彩,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城市生活。作为这一美好愿望的实践者和维护者却并没有受到人们的称赞,反而经常饱受人们的指责,使得城管缺乏社会认同成为当前社会普遍现象,并形成连环效应,从而影响到城管的正常执法。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城管在执法过程中存在不当执法行为;二是城管执法工作缺乏正面宣传。

(三)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强制力不足。

执法强制力是保障执法效能的关键条件,但是在执法工作中,城市管理执法并没有像公安、交警那样相应的强制手段作保证,这就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行政相对人不配合执法、垃圾乱倒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城市市容、市政。由于强制性保障的缺失,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往往不具有强制性,其只有管理而没有执法的权力,若进行过度管理,则会出现在新闻中报道的暴力抗法和暴力执法行为,从而造成一些不良的社会影响,严重阻碍了依法行政。

二、建议

(一)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执法的法律、法规,使城管综合执法工作迈向正规化。建立健全城管执法的法律、法规是搞好城管综合执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应建立从上到下的城管执法体系。一要加快立法步伐,尽快改变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主体不明确、城管执法无法可依的状况;二要加强立法解释工作,使法律规范更加切合实际,操作性更强;三要抓紧制定统一的城管执法法律、规章,改变目前的城管执法缺乏法律规范的现状。

(二)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宣传城市管理工作。一是运用现代媒体进行宣传,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做好宣传工作,将城管部门工作职责、城管新闻、投诉受理程序和处罚流程等在互联网上公布,实行全天候宣传。如在绵阳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网站的基础上,各执法分局组建各自的执法网站,建立大格局的宣传模式,树立全局一盘棋思想,提高宣传效率和质量。二是开辟专栏集中进行宣传。要协调好新闻媒体,设立专栏、专题宣传城管执法工作。各执法分局将新闻稿件集中在专栏上进行报道,扩大新闻影响面。

(三)建立执法保障机制。借鉴山东青岛、江苏宿迁等城市做法,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在城市管理领域引入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将城市管理中多发、疑难、久拖不决、难以根治、市民群众关切的问题纳入社会信用共享体系,以提升城市管理执法效能。将城市管理领域中的失信行为分为一般失信行为和严重失信行为,联合公安、工商、食药监局等部门对失信行为进行惩戒。例如因未履行市容环卫责任,店外经营、乱堆乱放、乱扔垃圾、乱设摊点、违法建设等违反城市管理行为的单位或个人,被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作出行政处罚,但是却未履行的,将被认定为失信行为,被列入联合惩戒对象,个人在就业、行政许可、信贷支持等方面将受到限制,单位在日常监督、行政许可、采购招标、信贷支持、评先评优等方面将受到限制。

 

 

  绵阳市政协办公室                  20195  日印发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