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引岷江水 艰辛建渠库

——忆人民渠七期主干渠建设过程
陈善知
发布时间:2022-03-25

三台县地处川中部偏北丘陵区,总面积2600多平方公里,耕地约150万亩(平坝面积仅5.7%)。50年代,三台就是百万人口大县,人多土少,十年九旱,靠天吃饭。县境内有嘉陵江水系,涪江、凯江、梓江、郪江四条大河及42条小溪河,水源丰富。但河床低,引水自流灌溉较难。据《县志》载,自清朝乾隆十九年(1754)始创惠泽堰(现东风堰)、永成堰(现永和堰)、大围堰和民力堰,实际引水量少,灌溉两岸坝田3万多亩,其余靠小堰塘和80%左右的冬水田蓄水解决。几十年来,无水、缺水、靠天吃饭的客观条件严重制约着三台农业生产的发展。

建国后,三台县各级领导深知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数十年来,带领干部群众新建塘堰8526处,拦蓄本地径流9000余万方,新建可提水845万方的电力提灌站929处,基本解决了部分地区干旱的问题,但大部分地区仍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问题未曾解决,农业发展落后,农村极度的贫困现状无法解决,其主因是没有大型引水渠和囤蓄水库。

修七期主干渠

1968年三台再次遭遇严重伏旱,时任原三台县委常委、副县长董晓恩,步行到南路、西路大部分乡村察看旱情:“山上苕苗枯黄,山下稻田龟裂,人蓄吃水严重困难。”他心急如焚,回机关找水利干部王宗芳商议,从长远考虑如何破解三台十年九旱的问题。最初想从绵阳铁路桥下引涪江水源到三台灌田,派王宗芳工程师请省规划院专家研究这一设想的可行性,最终结论是:“从绵阳铁路桥上游引来的涪江水控灌面积小,而工程量特别大,耗资大。”这一想法被放弃。

1969年4月,王宗芳工程师给县革委副主任董晓恩提供一个重要信息,中江县筹划修建人民渠七期工程,引岷江水到中江。董副主任对此消息十分重视,为了论证引岷江水到三台的可行性,他指定谢凤发、向成国二位工程师组建规划测量队,从中江县龙台镇到射洪县的城古进行引岷江水的规划测量,弄清控灌高程、面积和有无修大型水库的条件。经过三个月的艰苦奋战,结论是:“引岷江水到三台水位很高,可控灌面积70%以上,在鲁班可修建大型蓄水工程。”为此,董晓恩副主任下定决心和中江联合修建人民渠七期工程,该工程将从根本上解决三台南路、西路十年九旱影响农业生产的问题。

三台县东路怎么办?当时,绵阳地区领导赵文定、任贵禄正在筹建武都引水工程,也给三台带来希望。但三台东路灌区处于武引工程尾部,担心用水没有保证,他看好规划绵阳沉抗水库对三台的灌溉用水作用,就邀请成都地质学院专家、教授到沉抗水库进行工程地质调查,结论可以修建中型水库。然后,应任贵禄(原筹建武引工程指挥长)邀请,他派原水电局副局长谌登品同志带领三台工程地质人员和勘探设备进入沉抗水库坝段勘察。得出的结论确立了三台积极参加武引工程建设。1969年下半年,拟规划三台分三片(东北部片武引灌区,西北部片人民渠六期团结水库,西南路片人民渠七期鲁班水库)灌区的治水总方案。

战斗在人民渠七期的民工正在搭置拱架砌石输水渡槽

1969年10月,分管农业的县革委副主任董晓恩同志,根据规划论证结果,主动去中江县和原中江县委书记王德立商议,并请原绵阳市水电局副局长吴占魁同志到中江主持协调事宜,经协调中江县和三台县联合承建人民渠七期工程达成一致意见。董晓恩副主任回三台后立即向中共三台县革委核心小组和驻军7821部队政委林子凯汇报了中江、三台联合承建人民渠七期工程的意见。林子凯马上就同意了,并得到肯定和支持。接着又向主管农业的原副省长,省革委副主任李林枝汇报此情况。李林枝副主任到德阳县罗江召开了会议,参会有省上有关部门、绵阳地区有关领导参加。此会定了三台承建德阳第七期工程50公里的任务。董晓恩回三台后向县革委核心小组和驻军领导林子凯政委汇报了会议决定。1970年5月18日,人民渠七期工程经省革委批准兴建。该工程由四川省、绵阳地区负责建设主持施工,由省、地、县设计院队等单位负责搞勘测设计 ,德阳、中江、三台、射洪和蓬溪五个受益县都参与修建。1970年7月,经三台县革委核心领导小组讨论决定,建立中共绵阳地区人民渠七期工程三台县指挥部总支委员会,领导指挥部全面工作。张革非(军代表)任总支书记,董晓恩、刘容、刘建鑫任副书记,任茂明、蒋定国、侯贤才,尹洪枢、宋伦礼为委员。各基建团分别建立党支部,领导全团工作。机构建立后,县革委通知县级党、政、文教、卫生、工业、交通、财贸、农林等部门先后抽调干部、职工200余人,分别安排到指挥部下设办事组、政工组、生产组、后勤组负责承担各职能工作。

10月16日,绵阳地革委召开人民渠七期工程会议,地革委副主任董蓝华讲:人民渠七期工程,由省革委决定先修德阳上段,需要十三万人,地、县和人武部必须加强组织领导,上工地修建的民工、团、营、连、排、民兵建制自带口粮、资金,材料大包干,抽调的国家机关职工的工资、医药费、差旅费等回单位报销。同月,县革委核心小组决定:全党动手,全民动员,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打好水利总体战。从中太、石安、三合、富顺、古井、新生、向阳、安居八区上了自带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民工四万五千人、原单位解决费用的区、乡干部426名。由区、乡、干部一、二把手带队步行到德阳工地修建。经过四年奋战,打通了隧洞7个,架起条石拱砌净跨80米的东风渡槽。自德阳略坪黑牛湾至中江建设乡肖家祠楼云寺隧洞进口止,建成输水24秒立方米的主干引水渠45公里,完成施工任务。

1973年10月,县革委决定,石安、富顺、向阳、古井、四个区上民工一万五千人修中江段主干渠。1975年又抽调中太、安居、西平三个区上民工一万余人突击修建。经四年的艰苦努力,打穿隧洞10个,架设石拱渡槽八座。自中江龙王塘至鲁班水库,建成输水20秒立方米的大型引水主干渠三十五公里。

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三台八万民工艰苦奋战,建成人民渠七期工程80公里(德阳县45公里,中江县35公里)的大型引水渠工程,实现了引千里岷江水,灌溉三台粮田的宏伟目标。

建鲁班囤水库

人民渠六期工程的经验、教训使董晓恩同志深深认识到人民渠七期工程是引蓄工程,重在蓄,抓住引蓄才会有效益,人民渠主干渠末端在白店,经三台境内主干渠只有一公里,他强调不修鲁班水库,处于尾水灌区的三台、射洪、蓬溪的用水就没有保障。为此事,他与老战友一起专程到省水电厅胡总工程师办公室去请示,胡总听了他建库蓄水的想法,但对他的请求没有表态。

这样以来,三台要修大水库和地区意见各异,出现了方案之争。地区主张:分散蓄水最佳,能体现自力更生和小型为主的水利方针,不要贪大求全,应集中优势兵力,拿下干渠“高地”(中江段),结瓜由地区统一安排。而三台县根据人口众多,耕地少的特点,希望尽可能占地少,蓄水多,灌溉一大片,人、物、财力才便于集中使用,统一领导。分散蓄水,根据三台的具体情况弊多利少。既然三台集中蓄水的主意已定,和地区有分歧怎么办?唯一是脚踏实地的干,创造条件争取上。为了尽量争取上级领导批准修建鲁班水库工程建设,董晓恩指挥长大胆提出修建鲁班水库并征得县革委同意,决定将鲁班水库工程和七期工程捆在一起修建,以表示我们修建鲁班水库的决心来打动上级领导。在鲁班水库尚未批准时,就冒风险违规的挪用修主渠的资金开展大规模打石备料。

李同杰同志编写的《人造天河》书中载道“由任贵禄指挥长主持,在中江召开有三台、射洪县指挥长参加的会议,专门讨论鲁班水库暂停备料问题。会上展开激烈争论,三台县指挥长董晓恩慷慨陈词:“三台县农民修建人民渠六期工程投了不少劳力和钱财,就因为是尾水灌区,结瓜的囤蓄水库修少了,受益很慢,吃了大亏,经常在大春插秧时用不上水,受旱减产,灌区人民说:“三台人民渴得慌,修了德阳修中江,修渠七八年,还是我们饿莽莽。”

1977年6月5日,工地指挥部隆重举行鲁班水库奠基典礼

“他含着眼泪苦苦要求不停,会议上争执不下,后来地区指挥部请来省水利局齐金维副厅长,希望他动员说服三台停止备料,齐到三台听董晓恩汇报了坚持备料的充分理由未表态。后来水电部的赵立树、省上李林枝、李吉太、金鉴、向崇正等领导到三台视察,听了董晓恩指挥长的汇报,也没有正式表态要三台停止备料,实质是对三台的行动抱默许态度,因此,三台就硬顶住压力,继续打石备料。

1974年水电部钱正英部长来川,随行一位地质工程师莅台查勘了鲁班水库提出:“鲁班水库能建成,红层地区建大库高坝就不成问题了。”

这下,地区某些同志要三台备料下马有了“依据”,也给董晓恩同志增大了压力。

从客观上说,有它的盲目性,风险大,万一水库上不了,十八万方石料报废,损失金额达60多万元,其主要负责人坐牢有余。反之,若不在争字上下功夫,中央批准后,没有漫山遍野的大宗石料备为修水库的主要材料,恐水库将推迟建成。

董晓恩说:“的确利用七期工程促进鲁班水库上马,万一领导不为所动,鲁班水库项目上不去,我这个主要负责人将面临的是什么?后果真的不堪想象,但为了三台百万人民的福祉,为了三台的发展,个人的风险又算得了什么?”经过多方争取,鲁班水库工程终于获得上级批准和领导的理解支持。

1973年6月30日,绵阳地区在射洪召开人民渠七期下段工程规划会议,地革委副主任赵文定主持。

参加会议的有关负责人有:省水利局有金鉴、张光华,地区有张子伟、吴占魁,省规划队有高国柱、江长仁,中江县有万克俭、胡仲辛,三台县唐加和、董晓恩,射洪县李兴贵、符方清。会议研究讨论了七期下段工程规划原则和方案,与会同志认为,七期工程现没有大的蓄水工程,在栽秧季节,岷江无水下送,栽插困难,关键是建囤蓄水库,在岷江丰水季节把水蓄起来……舒家坝、继光、鲁班三座水库及渠系应及时兴建……以保证灌区每亩农田达到460立方米。

上级领导同意修建鲁班水库问题解决了,接下来面临建库前期规划、地勘、设计攻坚工作。1973年11月2日,中共三台县委通知,为了加强党的领导,县委决定建立中共人民渠党委会,由董晓恩任书记,张革非任副书记。在中共人民渠党委会领导下,又建立了工程建设指挥部,任董晓恩为指挥长,孙传楷、谢桂如、徐福成、杜焕文、冯德高、易德丰、潘竟成为副指挥长。县指挥部政委张革飞,后由县武装部政委董世荣接替。

根据当时工程任务重,项目多,战线长的特点,指挥部实行统一安排,分线指挥。中江下段工程由徐福成、孙荣中、潘竟成负责;鲁班水库勘测设计由董晓恩、孙传楷、易德丰负责。随即,副指挥长易德丰组建测量队,孙传楷负责率领新生团、安居团在鲁班太林、太安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打石备料。

董晓恩指挥长负责工程勘察、设计两大难事。他带领王宗芳等老水利干部、工程师四处奔波,精心比选,经请示省水电厅同意,择定四川省水利勘测设计院承担鲁班水库设计。但工程地质勘察时逢七十年代,正规专业地勘单位少,工程地质专业人员匮乏,国家水电部驻川几大局和成都勘测设计院在承担国家兴建的大型水电工程项目,省水利院地勘队正在进行中江舒家坝和南充升钟水库工程地质勘察,绵阳水电地勘队在中江继光水库勘察忙活,找省地勘队每钻一米计费标准150元,经测算需要300多万元。当时又没有钱,正处在文革动乱时期,怎么办?县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董晓恩,毅然决定自力更生,组建鲁班水库地质勘测队。先请示县委同意后,在各单位抽派学过地质的大中专毕业技术人员,趁在全县召开的春耕生产动员大会上,动员各区、乡、村、寻找操作过地勘钻机的熟练人员组成钻探队,采取派出去学,请进来教,学中干,干中学的办法解决工程地质技术人员缺乏问题。

在铜罗埝、麻雀湾、吴家干湾和铁线沟坝段选址期间,省人大副主任李林枝、省计委副主任李克、省水电厅副厅长金鉴率工程技术人员多次到现场考察指导。到1975年5月,经反复比较论证,由省、地、县、负责同志在现场最后选定铁线沟坝址。

为建68米高的鲁班库坝,建库民工用架架车搬运条石料的场景

通过对铁线沟坝址钻孔21个,总进尺1370.6米,压水试验216段米/21孔;平硐探5个,长140米;槽探3条,长59.5米;竖井探6个,深110.7米;野外现场岩体大型抗剪断试验9组(46个单点)单点摩擦剪力试验203次,铅直和水平向变(弹)性模量试验20点;泥岩载荷试验4点,室内岩工试验53组,磨片鉴定17片,和建材调查6KM2,建材岩石试验15组,土样试验8组。按照1974年水电部颁发的《工程地质勘察基本技术规范》要求,完成了铁线沟坝址初设阶段工程地质勘察任务,为鲁班水库初步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地质资料和建议计算指标。

四川省设计院鲁班水库设计组根据地质组提供查明的铁线沟坝址工程地质条件、坝肩、坝基岩层强、弱风化深度、泥岩软弱带(夹层)分布和岩性岩相变化特征,尤其针对坝基三条软弱带对抗滑稳定不利因素,地质组进行了试验,反复讨论建议的计算指标、取值计算和库区周围6平方公里内41个石料场,调查坚硬石料储量丰富为146.7万立方米。以及已备料18万方的优势建材条件及无机械设备,便于民工大兵团人民战争施工现状的情况,在初设五种坝型比较中,精心设计,以浆砌条石重力坝作比较坝型,钢筋混凝土斜墙面板干砌条石坝作为推荐坝型。1976年4月23日,由三台县革委行文上报。27日,绵阳地革委向省革委转报《关于报送鲁班水库初步设计资料的报告》。

1976年7月16日至23日,由四川省水电厅受省革委会委托召集有关单位和水利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在三台县人民旅社对鲁班水库和干渠初设逐项进行审查后,一致同意将初设方案上报中央审批,列入1977年水利基建项目。

为此,三台县革委派王宗芳、江映如等同志到省上、北京水利部汇报催办。当王宗芳得知获批消息后,立即电报三台县委,县委书记余希文派指挥长董晓恩率贝权清(省设计组副组长)、易德风(负责测量规划副指挥长)赴北京向水电部、国家建委、计委汇报。1976年10月28日,鲁班水库水利基建项目批准兴建。根据(中央水电部批示和省革委川革发[76]99号文精神及省革委布署,该项目由绵阳地区承建。绵阳行署专员赵文定任鲁班水库建设指挥长,任贵禄(绵阳地区人民渠七期工程指挥长)、董晓恩(人民渠七期工程三台县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为副指挥长。开工前夕,地区委托三台县委筹建工程领导班子主持施工。1977年1月10日正式动工,县委决定新生、安居、向阳、富顺、石安、三合、中太七区和建林公社上民工二万五千人修建。1977年2月22日,中共三台县委第一书记余希文、副书记唐加和及县委常委等一班人在工地参加劳动,经讨论决定组建中共三台县鲁班水库工地委员会和工地指挥部,决定唐加和任党委书记、吴占魁(绵阳地区指挥部党委副书记)任副书记、董晓恩任指挥长(后罗隆才接任)、邓学忠、吕隆模、杜元海任副指挥长。经过四年艰苦奋战,建成附坝浆砌条石重力坝二座,粘土斜墙石渣坝四座,坝高12.7—20米,坝顶长88—202米; 鲁联、鲁西、鲁香三个放水隧洞,分别长110米,265.5米,122米;水库放空压力管道一条,长124.6米;非常溢洪道1座;钢筋砼斜墙面板干砌条石坝主坝一座,坝高68米,坝顶长315米,正常库容达2.78亿立方米。1980年底整个工程建成。1982年蓄水到正常水位。1983年12月由省水利厅主持鲁班水库枢纽竣工验收为质量优良工程。

这样,三台县人民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在省、地、县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行各业齐支援,三台县人民积极参与建设,经过二十年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终于建成了人民渠七期大型引水工程和配套干支渠二十四条,总长653.3公里,鲁班水库国家二级工程一座(附坝六座)库容2.78亿立方米。

据不完全统计,三台干部群众在条件极其艰苦,又无施工机械的情况下,用锄头、扁担、 撮箕挖填土石方2708.2万立方米,凿成明渠552.6公里,暗渠318段,长24.5公里;用钢钎二锤,打穿隧洞402个,长51.4公里;用勤劳双手肩抬背磨架设石拱渡槽48座长6.2公里;用抬杆、架车、板板车搬运石料48万多方,砌成主坝一座,坝高68米,坝顶长315米;附坝六座,坝高12.7—20米,坝顶长88~220米,可控灌三台、射洪和大英三县耕地62.69万亩,占人民渠七期总灌溉面积138.2万亩的46.4%。其中三台县38.3万亩,三台西、南路实现了水利化,解决了十年九旱的缺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