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邓禹平故里

杨 盛
发布时间:2023-10-19

邓禹平与三清村

《三台县东风乡志》上记载的邓禹平出生于1924年初冬,这个不确定的日子,留给我很大的研究空间。十余年来,经过与台湾地区国防大学退休教授李胜利先生、学者林爱华教授、著名诗人席慕容等多位知情名士交流。反复核实,在三台县国家档案馆翻阅的邓禹平入学登记上,证明他的出生日期是民国十二年农历十月二十三日,即1923年11月30日,出生于奎木乡三清观邓家祠。他的父亲邓多三(又名:邓明生),在刘湘集团军部所在地重庆任高级军官。其母是秋林驿谢氏人家的姑娘。少时的邓禹平与哥哥邓本立(又名:邓根石)居住在今三元镇三清村一组的家里,并在邓家祠堂读了私塾。爷爷邓朝战是清朝的武秀才,封有习武的跑马场一个。

邓禹平与三台中学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邓禹平在三台县立初级中学男生部第十五班甲组读书,与他同班的同学中,当今名人有健在的音乐家罗忠镕教授,已故的书法家罗子平先生。在三台中学读书期间,邓禹平获得“品学兼优”的匾额,名扬乡里。

邓禹平好舞文弄墨,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优异,人缘特别的好,深受先生和学友喜爱,与女子中学的学妹吴静兰在反对法西斯的游行中相识,产生爱慕。1941年8月,邓禹平离开三台到重庆读书期间,彼此有书信来往。

邓禹平笔下真实的阿里山

九十年代,峨眉电影制片厂的杨泽平先生,采访张彻导演时,有这样的文字记录:邓禹平在抗战胜利后才从巴蜀盆地走出奉节的夔门到了上海,根本未去过台湾,怎么写《阿里山风云》的插曲,这下着实为难。张彻急中生智地启发邓禹平说:“我们都没去过,也没见过阿里山,但你们那‘难如上青天’的故乡不也是山清水秀吗!你可以从家乡的景色,诗仙、诗圣的华章中得到启发呀!”女主角张茜茜向邓介绍重庆的涂山字水、南北温泉……为此,邓禹平追忆着家乡乡情民俗,思念着恋人,终于找到了灵感,在激情中写下歌词。歌词简洁明快,迎合电影主题,贯穿着阿里山、日月潭的人文秀色。才华横溢的张彻在启发邓禹平时,也从张茜茜介绍“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嘉陵(江)水清透”中,理清思路,为歌词谱上了欢快、亮丽的曲调。这部电影里于娜的扮演者张茜茜是对口型《高山青》,而真实的声音来源于台北一中高二女生陈明律,因首唱《高山青》一炮而走红的陈明律顺利考入台北师大。陈明律现为台北师范大学退休教授,台湾杰出的花腔女高音。

《说文》中这样记载:“阿”,大陵也,一曰曲阜也。本义:大的山陵,大的土山。在台湾及大陆少数民族聚集地称呼“阿爸”“阿妈”“阿妹”等等这个“阿”作“我”的意思或与末字同义。“里”本义:故里、里程等等。

以诗人的逻辑思维作证据,将三字联起来立意,青年禹平当时的心态值得深思回味,他青春岁月笔下的“阿里山”指故乡最高的山。很显然,歌词“阿里山”代表诗人心境是:我故乡的高山。

歌词里为何要使用“阿里山”这三字?首先这是电影《阿里山风云》的插曲;第二,请特别注意歌曲名称“高山青”中的“山青”二字,与诗人故里的地名三清观、三清村之中的“三清”二字的巧合。

三元镇中山村与三清村两岸的魏河边有座四季常青的“金钟山”。倒影在魏河,彰显碧水围绕青山转的诗情画意。

从阳春三月菜花开,到秋季金灿灿的稻谷香。金钟山下魏河两岸三三两两,在河边洗衣裳的小姑娘、大媳妇,好一派热闹场面。姑娘小伙在河边嬉戏玩耍,竹筏捕鱼、如同鸳鸯水中游,谱写着“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的婉转乐章。  

活泼可爱的少年邓禹平,绝对是要去山对面的毛公乡赶场,那就必须得从村口魏河上摆渡过河,经水潮坝而上,翻越“金钟山”才能到毛公乡,那种征服大山的情节,绘就了“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的美丽画卷。  

源从邓家后山的山涧里自然流出的泉水,变为长长的溪流,从三清村村口流进魏河,形成宽宽的水面,当地来往就必须坐船,洪峰期封渡,大雨天由经验丰富的老艄公和青壮年负责摆渡。平常担负摆渡的,都是那些劳动力薄弱的妇女或者姑娘,摇曳着“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这如诗的甜蜜生活。  

魏城河围绕“金钟山”依山形而流,自然就形成了一条弧形,远看碧水围绕青山转,主峰端坐挺拔似两只巨足踏入溪水里,倒影与绿水青山紧紧相连。  

每当天气晴朗,河面像一面镜子照耀蓝天,从岸边俯瞰、仰看难以分清,平静的河面到底是河,还是美如大海的蓝天……站在高高山顶向下看,魏河变成了一条蓝蓝的长长的山涧。

台湾没有一座山的名字叫阿里山,现在台湾地区的阿里山公园,是在1981年选用《高山青》中的歌词而取名为“阿里山国家森林公园”。这是1950年到1980年台湾当局用了30年在嘉义、高雄、南投等几个县里开发了十八座山峰而成。

1948年,漂泊福建、上海等地的邓禹平,与每一个身处异乡的游子一样,真正思念的是家乡的山山水水,真正想念的是情投意合的姑娘。邓禹平在福建妙笔生花地创作出著名歌曲《高山青》,不是一个偶然。在这里,在邓禹平的家乡三元镇,可以清晰地找到每一句歌词的实景!

邓四爷逃生洞

传说中的邓四爷逃生洞,实为“藏生洞”,因为,邓家是大户人家。院门口的第一道门就在村口,向里走还有三道大门。前面魏城河护院,后面就是这座高山为天然屏障,还供有三清观的神仙庇佑。邓四爷是远近闻名的大善人,只要你有困难来找他,他都会帮忙。修建这个“藏身洞”主要用途是土匪来了后,把家里的小男丁、小姐,也就是未来的邓氏家族的接班人和姑娘,还有女眷藏起来。那个年代没有人要杀一个大善人,所以邓四爷用不着逃生。邓家的衰败是清朝鸦片进来后,邓氏后裔染上了吃大烟的恶习,导致家道连连衰败。只有邓朝战这一脉,常年习武,不吃烟,不诳窑子而兴旺到民国和解放。

金钟山的传说

当地传说,张献忠到阆中屠城,遇到张飞显圣保全了阆中人的生命,给老蜀国留下了唯一血脉,虽然张献忠按照张飞的意思没有屠城杀人,但是,张献忠却掠走了阆中的所有金银财宝。走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接到朝廷汉中战事增援快报,只好轻装奔赴战场,就把金银财宝埋在魏河边的这座大山里。临走时在上面安放了一口巨大铜铸的钟放在山顶作为标记。并派少量的士兵把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守卫的士兵一个个老去,山型也就长成了一口大钟的形状,故而当地人就称之为“金钟山”。在“三盐”公路没修之前,路基没有这么高,魏河的水面也比现在广阔。站在河边或者是路边看金钟山比现在更加雄壮。